參加聲樂藝考培訓的學員都曾有過這樣的疑惑: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地練習一周之后去回課,老師又會提出與上節(jié)課不同的要求。比如上節(jié)課要求向后唱,這節(jié)課又提出向前唱,上節(jié)課要求高位置進頭腔,這節(jié)課又要求深呼吸、氣沉丹田。搞得學生犯蒙,顧上顧不了下,顧東顧不了西,對學習聲樂產生了畏難的情緒。出現這些疑惑是每個人在學習聲樂中都要經歷的一個必然過程。聲樂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調整協調發(fā)聲器官與呼吸器官、共鳴器官、語言器官和諧運動的過程。正確地認識這個學習過程,應該對聲樂學習的特色性有所了解。
1、演唱者既是樂器的制造者,又是樂器的演奏者。他永遠不能像觀眾一樣客觀準確地聽到自己真實的演唱(聽錄音是另外一回事)。
2、發(fā)聲過程無論演唱者自己,還是聲樂老師都無法直觀地看到聲帶的運動,要憑聽覺來判斷、分辨。氣息與聲帶、聲音與共鳴的關系,全靠演唱者的感覺來控制,而老師的判斷則靠對音響的分析和經驗。聲樂老師的許多要求有明確的時效性。在文章開頭講到學生對老師提出要求的疑惑,就是因為老師在聽了學生的演唱后,針對當時所發(fā)出的音響提出了調整的新要求。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實踐就對了,而不應該疑惑。整個聲樂學習的過程永遠處在不斷的調整與平衡的過程。我認為這也是聲樂學習的魅力所在。
3、演唱者在演唱時自我的聽覺與客觀的音響存在著很大差異(特指初學者)。主觀聽到明亮、結實的聲音往往是擠出的缺少共鳴的聲音;而主觀聽到的暗淡、空洞的聲音,客觀上往往是好聽的正確的音響。
4、由于演唱者之間身體的差異、文化教育的差異、性格的差異、對事務認知上的差異、聲部和音色上的差異、演唱者對演唱的體驗也會產生很大的差異。對此,參加聲樂藝考培訓的學員在演唱時就要知道這種差異,然后用自己的演唱技能消除這些差異。
所以,每位參加聲樂藝考培訓的學員都要認真對待自己學習的每門課程,深入淺出地理解聲樂老師的教學方法,找到適合自己的聲樂學習方法。在聲樂老師的指導下,要學會在聲樂表演時站在老師的角度來展示自己的聲樂技能,這樣的話你的聲樂知識水平才會得到提升,因為老師教你的知識,你發(fā)揮出來了!